记者:郑总,你好!作为公司质量监督部和规划发展部的负责人,请你谈谈自己对榆能集团和公司2024年工作会议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郑红智:我感觉相比去年,无论是榆能集团还是公司的年度工作会议,既有整体战略高度,又能突出工作重点,特别是榆林市委书记张晓光同志在榆能集团高质量发展会上的讲话,不仅振奋人心、提振信心,对公司今后的战略规划、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比如张晓光书记讲到的“聚焦建设能化、煤电、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跟榆能集团做大做强做优的中心任务高度契合,为中国3044am永利集团化工横跨多个领域融合创新发展的产业布局注入强大的发展信心,也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公司今后的发展潜力。
会上,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常懿提到的“三个谋划”“两个必须”“三个突破”(以下简称“323”行动),对今年的项目建设做了全面完善的整体规划。总经理李斌关于“四个年活动”中精细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指示,对质量管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两位领导的讲话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全年的任务目标,为今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相信大家听完之后,都会坚定完成提质增效、扭亏脱困任务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记者:郑总,请问公司规划发展部、质量监督部是如何宣贯落实榆能集团和公司2024年工作会议精神的?
郑红智:规划发展部、质量监督部在年后都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学习宣贯年度工作会议精神,并在月度例会上再次重点强调和落实,将相关文件资料上传至部门工作群,要求全面细致学习,确保全体人员应知应会、层层落实。
记者:根据公司总体安排部署,2024年规划发展部、质量监督部的重点工作任务有哪些?目前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如何?请你分别介绍一下。
郑红智:质量监督部2024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QHSE管理体系一次性通过外审,并开展相关配套的对接、配合工作;按节点完成相关项目工业生产许可证的办理工作;严格控制中心化验室费用,完成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工作要求;把牢产品检验关,杜绝漏检、误检、错检问题发生,为原材料与产品的进出口把好质量关;全力保障安全目标顺利实现,将全年事故率、轻伤率降到最低。
规划发展部2024年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尤其是常总讲话时提到的“323”行动,都需要认真研究、慎重落实。在建项目方面,原煤热解二期项目要于7月31日前中交;固定床加氢技术优化改造项目要于年底建成投产;原料预处理配套项目12月31日前要投运;煤焦油深加工多联产综合利用填平补齐项目,今年要完成项目备案、环评、安评等前期准备手续,完成项目一阶段所有工程设计,完成土建工程量的30%。同时完成公司全年项目投资任务39342万元。
科技创新方面,公司将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目标,开展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完成《榆林市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2024年底具备市级验收条件;二是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力争审批通过;三是完成富氧燃烧科技成果省级鉴定及省、国家级科技奖励申报;四是完成省级科技平台的申报;五是聚焦公司“卡脖子”问题,重点推进固定床加氢技术优化改造、富氧燃烧工业化应用、沸腾床在线加排等项目,提高节能减碳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记者:在现有工作任务基础上,你对2024年的工作是否还有更高要求和奋斗目标?
郑红智:原料与产品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进一出之间全是“真金白银”,对公司“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工作影响较大、极为关键。所以我们计划从原料和产品入手,把工作重点放在现场,开展质量检验进一线活动,通过转变思想认知、提高质量意识,做到“人人都是质量管理员”。通过现场随机取样监测,第一时间发现质量问题,及时与物资采供部和市场营销部联系,把这部分损失降到最低。尤其是原料煤部分,因为来源复杂,质量很不稳定,保供煤更是其中需要检测的重点,需要与物资采供部加强沟通联系,严格把好质量关。
同时,我们也在实验室检验耗材方面下功夫。因为检测工作频繁、药剂使用量高,中心化验室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通过压缩昂贵的进口药剂使用量、用低毒乃至无毒药剂替代管制类药剂等手段,将会使检验成本明显降低,节能降耗成果显著。据不完全统计,仅此一项节能降耗措施,每月即可节约成本1.4万元,全年可降本增效16.8万元。
记者:2024年,公司项目建设、生产经营任务艰巨繁重,规划发展部和质量监督部也同样面临巨大压力和考验,你觉得要圆满完成部门年度任务目标,可能会遇到哪些矛盾困难?你们将采取哪些有效举措确保年度任务目标顺利实现?
郑红智:存在四方面矛盾困难:一是在项目方面,受制于土地批复、政策要求等外部因素,以及项目本身进度等内部因素制约,许多工作难以按既定规划开展;项目建设管理人员短缺,缺少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项目建设;部分项目工期紧张,如固定床加氢技术优化改造项目,长周期设备制造周期长,后期安装调试等工作时间极为紧张。二是在环保方面,锦界工业园区氮化物、硫化物等环境容量指标有限,新项目相关指标报批通过难度较大。三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初创,各项事务千头万绪,加之现有人员经验不足,对技术研发工作提出挑战。四是高新企业申报方面,申报条件中对企业研发投入有硬性要求,随着公司营业收入的不断提高,研发投入金额要求(营业收入的3%)也水涨船高,导致报批工作存在一定困难。
我们的措施办法有:一是开展项目“承包制”,专人专项全周期跟踪项目进度,每周/月开展项目进度通报会,在督促跟进项目进度的同时,积极协商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一、二级网络计划,落实三个结合、四个会审,完善五位一体施工质量综合管控措施,确保项目高质量按期完成。二是通过开展节能措施、环保举措,从现有项目中结余出部分环境指标,帮助固定床加氢技术优化改造项目成功批复建设,同时与政府积极沟通协商,积极申报《榆林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项目》,进而解决环境容量指标问题。三是围绕公司生产计划开展“微硅粉”“焦末”、“气化细渣”固废资源化利用项目研究课题,为公司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同时,逐步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此外还将深入开展“校企联合”工作,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哈工大、榆林学院等院校密切沟通,与省科技厅、工信厅、石化联合会、化工学会保持联系交流,借助他们的力量,解决项目和科研工作缺少经验的难题。四是通过对标一流,向兄弟单位、先进企业学习取经,通过汲取其他公司成功申报的优秀经验做法,早日完成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
(张强、尤志伟采访整理,内容有删改)